您现在的位置:新开单职业发布网 > 职业攻略 >

传奇新开单职业 当一家卖出几千万台电饭煲的公司,开始布局人形机器人

时间:2023-06-10 点击:64

核心提示:几乎每一家小米生态链企业,都在寻找小米之外的生存空间,尽管小米的生意已经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充分的缓冲带。这或许与生态链老板们的背景有关系。小米在成立生态链模式之初的...

几乎每一家小米生态链企业,都在寻找小米之外的生存空间,尽管小米的生意已经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充分的缓冲带。

这或许与生态链老板们的背景有关系。小米在成立生态链模式之初的选人、选创业方向,喜欢用降维打击的思路——扫地机品牌追觅的创始人俞浩背景是研究飞行器的、做厨电的纯米创始人杨华最早是做手机的。生态链企业里的企业家深谙这套打法,各自不算太安分。

当然,几乎所有的小米生态链企业都是在小米流量爆发+家电品类快速电气化的双重风口上成长起来的,过去互联网短平快模式的浸润,各家从骨子里也都深知寻找第二增长点的紧迫。

在小米的体系中卖出过几千万台电饭煲的纯米,在几百家小米生态链企业中,是收入排名前五的公司,2022年的营收是20亿左右,其中来自小米的达到了16亿,米家的电饭煲之外,电磁炉、电烤箱、 破壁机、净水等等品类都是出自纯米。

情况在悄悄变化。

这几年小米生态链当中的一个趋势是,几乎所有的头部的小米生态链企业都跳出智能家居的范畴,探寻和主业“相差十万八千里”的新方向。方向大致分为两个。比如,造空气净化器和扫地机的智米、石头都在秘密研究造车,在吸尘器和电饭煲领域见长的追觅、纯米,则在从四足、双足机器人中寻找新的切入点。

在杨华看来,自始至终他都没把他这家公司当做是一家纯粹的电饭煲企业。纯米的这几年,符合大部分生态链企业的生长模板。

其小米之外的业务布局早已经开始,2019年推出了自有品牌"TOKIT厨几”,沿着温度这条核心线,布局自有品牌的电饭煲、烤箱、净水器,做米家产品的更高端版本。

中国厨房家电的竞争激烈, 要打破“美苏九”垄断的铁幕, 纯米近两年还开始寻找蓝海市场,布局厨房料理机领域。在杨华看来,国内的厨电品类已经足够丰富,最终的趋势是“多合一”,而料理机便是这样一个能够“一机代替35个厨电产品”的产品。

而在厨电领域充分渗透之后,纯米还想要拼起智能家居场景下的最后一个最艰难的板块——推出人形机器人。这无疑是个更大的市场,民生证券预计,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630亿元、到2030年达到3720亿元。

当下的人形机器人还处于起步阶段, 玩家屈指可数。在国际上以特斯拉、波士顿动力、本田ASIMO等为代表,国内玩家则包括优必选等等。

纯米机器人

成本暂时是人形机器人普及的最大难题。据杨华介绍,纯米将依靠过去的供应链经验,推出的人形机器人价格低至2万美金、并且是能够达到量产标准的产品。人形机器人能走路、避障、上下楼梯、甚至拿起5公斤的重物,纯米后续将一步步切入一线城市的家庭服务场景市场。

“现在的机器人可能就是100年前的汽车”,杨华表示,尤其是,当下国内的软件水平、供应链技术、AI能力已经大致完备,现在是一个布局机器人的最佳时间节点。

近期,36氪与杨华交流了他如何布局人形机器人、如何寻找第二增长点的思考,以及在智能家居行业浸泡十几年之后,他对于如今国内家电赛道的看法等等。以下是采访实录(略经摘编)

从小米业务,到人形机器人

36氪:人形机器人主要是什么人在买?

杨华:最直接的市场其实就是一线城市的老人市场,这些区域的老人对于10万块钱或者是20万以内的机器人消费能力是有的,也就两平米房子。机器人它解决的问题是,让你活着有尊严的活着。

36氪:目前纯米机器人的进展,发售情况、卖点?

杨华:目前在4.0定型等阶段,准备(明后年)充足后会对外进行售卖,定价可能在2W美金以内。

纯米的优势在于,硬件整合的能力能够提供一个更加有保障且合理的机器人基础平台。如果特斯拉的机器人相当于ios+iPhone的话,纯米的人形机器人就相当于Android+智能手机。我们更加开放,适合更多的开发者,来基于我们的人形机器人平台开发面向物流、分拣、服务、工业、教育、医疗等等方案。

36氪:造一个人形机器人,包括哪几步?

杨华:硬件层面,要实现机器人的整体机身结构的合理化承载设计,以及灵活的关节活动及配套动作。我们不仅自研发的关节电机来确保全身所有节点的灵活性,同时也对整体机器人身体构造做了充分的结构优化设计,同时配合遍布全身的高速通讯技术,来实现机器人在现实场景下的各种动作协调。

软件层面我们目前抓住在实现机器人的自平衡、上下楼梯、负重移动、物体识别等基础动作上。以此来实现机器人在服务场景当中的基础必备的功能。

36氪:选择人形机器人而不是四足机器人,是什么考虑?这个类型的产品在国内推进有哪些难点?

杨华:四足机器人给人的感觉还是动物模型,没有完全实现“机器人”概念,他在很多操作上无法代替“人”的功能,而人形机器人天生就与人的形态具备了共鸣,在很多服务场景下,人形机器人的运用也更加具备放大性,例如家庭老人照顾场景,接待服务场景等等。

36氪:最近的AI、大模型很火爆,这项技术将如何助推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发展?

杨华:人形机器人是AI在物理世界的验证机,ChatGPD为首的AI技术的快速火爆,本身也在快速推动机器人的发展,未来软件层面的核心技术可能是由微软、谷歌这类大数据为基础的头部公司来推动的。

这类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人形机器人在与人对话和沟通中,实现更加高仿真人的状态。纯米先从硬件上实现一个更加具备“真人”形态的躯干和人脑。而AI平台这类的技术则能够帮助让人形机器人更像人类。

纯米机器人

36氪:机器人的业务是你们的第二曲线吗?

杨华:我们从来没有把我们定义成一个厨房公司,我们其实研发人形机器人也挺长时间的,我们分三步走。

第一代就是量产,我们会给科研领域;第二代是工业领域,如果机器人的售价在10万块钱以内,其实可以替代好多人,现在工人再加管理费,一个人可能公司付的价钱一年不止10万块钱。现在人工智能语音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了,再往下是视觉处理,这是个更大的人工智能应用的场景,最后合到一起其实就是机器人。微软要开放Open ai接口给各大硬件公司,最终他要的是硬件入口。

我们提供的这种硬件产品的竞争力是,它是一个完整的产品,第二易于维修的产品,第三他有自主能力的产品,他可以自己走路、避障、上下楼梯、拿起5公斤的重物,这些东西都不用进行二次开发,科研机构可以把AI、视觉识别加进去,这个路我估计得再走3~5年。我们质量成本控制能力都很强,这款产品明年发售,售价争取在2万美金之内。

36氪:从厨房场景跨越到机器人领域,你们还有哪一些能力是需要去补的?

杨华:我们产业化的能力很强,没有任何包袱做这件事情。我们这套体系其实做机器人是完全可以,我们连自己的模具车间都有,加工精度是已经到了0.002毫米了,包括电机这些东西我们都自研,所以成本才能做到这么低。我们对很多工艺很了解,我们所有的设计出发点都是要把它变成一个真正的产品去卖。

现在机器人就像100年前的汽车。早10年我们做智能家居给我们现在一个最大的启示就是,在合适的时间推出合适的东西,找一些我们特别喜欢的行业,然后去做第二曲线。

国内现在有最低的劳动成本,包括软件也是廉价的劳动力,现在时机也比较合适,因为电源管理等等供应链技术也已经都很成熟了,再加上AI发展到这个程度了已经,你再早10年做机器人可能真卖不动。

我们的最大的一个能力就是说我们不怕跨行业。我们一开始也不懂家电。

纯米机器人

厨房电器的新蓝海

36氪:人形机器人之外,你们自有品牌的另一项核心产品是料理机,但料理机这个品类会不会不太适应国内环境?

杨华:在国内确实也是一个新的品类。料理机的好处是,除了前面准备菜的过程,整个炒菜过程当中人参与的时间变少,它可以一锅出三个东西,虽然这个东西入门的门槛比较高,但一旦入了门以后,使用它的效率会变得很高。

一般炒菜机它所有的功能出都有,和面、破壁机、低温料理、电子秤等等,一个料理机能替代35种厨电产品。

料理机在欧洲比较好卖。2023年美善品全球销量150万台,西欧的销售占了七成,欧洲人没有筷子,连打蛋都得用打蛋器,他好多东西都得用电动工具系统,导致欧洲厨房电器品种本来就比中国多得多。但是国内做饭的这种技巧类东西我觉得慢慢都会失传的。

36氪:今年的AWE上出现了好些料理机品牌,那国内都是什么人在买料理机?

杨华:比如年轻人里头那些不爱做饭、喜欢科技玩意儿的,然后比如45岁以上对消费品价格敏感度没那么高的,他们觉得能省点事儿,就想尝试。

36氪:咱们料理机每年大概的销量怎么样?你们和巨头的差距?

杨华:几千台。国内料理机厂商确实特别少,因为就像我们同级别的是没有的。比如,美膳品炒不了花生米,因为它温度没那么高,而且欧洲人其实也不做大油重油的东西,而中国人需要炒菜,油温就得上到180度,上不到的话口感都不行。我们的竞争力在于,我们的菜谱都是根据中国人制作的,创新肯定是更加聚焦的,体现在整个机器的使用和体验上。

36氪:纯米这家公司就是终极其实是什么?

杨华:至少在家电这个行业是一个中国的飞利浦。

36氪:对机器人产品的销量预期?

杨华:如果我们能卖1000台,要是按2万美金也一个多亿的销量。其实你能卖1000台就能卖1万台,你这1000台卖出去了,你就成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公司了。

36氪:那做第二曲线能够帮助你们去接近这个终极目标吗?

杨华:一个做机器人很厉害的公司,再做家电是品牌降维了。

36氪:你们也在等待上市,但小米的业务占据过高的比例是个二级市场的隐患。

杨华:我们来自小米的收入绝对值也很高,大部分就集成灶公司的收入还不到20亿。我觉得营收到达5亿以上,大部分垂直类的用户都知道你的牌子,10亿以上基本上中国人大多数都知道你这个牌子。

生态链里面我们其实去年包括拿了5个奖,能拿的所有奖都拿了,也是生态链当中收入体量最大比较大的企业。来自小米的业务收入,在厨电领域还是往上涨的。

中国小家电,还缺一个本土“飞利浦”

36氪:过去几年国内厨房大小家电品牌涌现,国内做厨房商品的逻辑?

杨华:大白电的话,用户两次装修的间隔至少15年,所以大家对这类品牌的认知是15年才换一次。如果15年连续这个牌子越做越好,你才可能选这个牌子。

小电器跟使用寿命都是有关系,换代周期越短,品牌的投入时间越短,出圈的可能性越快。这是厨房商品的逻辑。

36氪:你们从厨电场景,再到人形机器人,跨度似乎有点大,扩张的思考是啥?

杨华:现在客厅的生意基本上已经做完了,就一块屏两个音响,卫生间电动马桶也是基本上就那么一个小单品,厨房电器种类最多,所以我们先在厨房里扩张。厨房品里面最难做的是电饭煲,因为电饭煲每家都有,所以这个公司如果电饭煲做得好,用户心智里头你出别的电器也会更好。

所以我们是从电饭煲入手,然后再做离电近的,比如电磁炉、烤箱微波炉、破壁机养生壶。

但这个过程也是用户群在不断减少的过程,我们要先把这些品类都给做出来,后面才能搭建比较难进入的一个品类料理机。不过,我们最终肯定不是光厨房。未来我们的厨房领域如果做得好,还可能还会涉及个人护理领域。

家电我觉得稳稳能做到20亿不错了,但是你再往上走其实就会碰到很多对手,所以意味着20亿肯定是个细分赛道,它的天花板也摆在那。

如果说我们的原来的业务其实是一个相对比较保守的基本盘,从厨房电器到生活电器到个人护理,要在合适的时机去做这种大品类的东西。比如,德尔玛其实是抓住双11起家,小熊也是个淘品牌,抓住美的苏泊尔九阳不愿意做的那个区间的东西。

36氪:不过国内个护领域的巨头很多,你们还想再挤入这个赛道,优势何在?

杨华:实际上,中国我觉得缺一个像飞利浦一样的综合品牌。国内的家电领域的特点是垂直,比如九阳优势是出豆浆机,苏泊尔是做锅,美的是综合品类品牌,但是它还没综合到个人护理。

对于我们来说,如果要切入清洁和个人护理这两个新的行业,也得像当年做电饭煲一样去找那里的痛点,得打个爆款,做一个极度差异化的产品出来。

在个护和清洁领域,我们先从海外市场已经开始了。

36氪:中国家电为什么缺一个飞利浦?

杨华:早些年家电行业扩张的时候,大家也没太注意把客户这块做起来,而飞利浦是因为很早就布局了。大家在合适的时间没干,后面就没来得及了。

当时个人护理领域正好处于飞科和超人、博朗和飞利浦打仗的时候,如果在还没形成单寡头、双寡头这个时候切入市场,就是有机会的。到现在国内个护领域的龙头就是飞科,海外基本上博朗飞利浦三个牌子,三足鼎立很难进入。

国内的厨房家电在寡头厮杀的时候,那些排名第345的厂商自己就会死掉了。如果这仗打完以后,你没在合适的时间切入,可能就很难再进去了。

从品类再进入到资本的竞争,你还没跟上的时候,就会变成寡头市场。寡头可能就两家,但行业也不可能独大,因为只有一家的话其实行业没有充分竞争,在竞争状态下,另外一家也很难降低自己的各种指数。

36氪:现在家电赛道已经成熟,你们梳理下来各家的竞争点?

杨华:美的苏泊尔九阳的优势在供应链能力,他们有一个公司是可以帮助锁住它的原材料,买钢买铜都是这么买的,另外他们线下其实还是非常稳固的,品牌也很强势。

在这种竞争条件下,小家电厂商只能用高科技、高颜值杀出重围。比如摩飞设计好,纯米可能是以技术为主,但这个路子就会比较长。

国内的家电几乎全是垂直品类,因为确实很难去做全品类,但是大家都想要做全品类。你把垂直做好了已经不错了。然后在垂直的机会上,你可以做扩一些品厨,如果你能从厨房赛道扩到生活电器,扩一个只要成功的,极有可能未来产生第二个飞利浦,说明你知道的那批用户他需要的是什么类型的产品。

相关文章
  • 新开单职业发布网(www.novaonline.cc) © 2023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.
  • 粤ICP备2023016897号-1